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神十五航天员“天外归来”:“圆梦乘组”完成了哪些任务?如何安全返回地球?_全球新消息
来源: 央广网      时间:2023-06-04 13:54:15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时42分,按照飞行程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他们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还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出差186天“ 圆梦乘组”完成了哪些任务?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繁忙的186天里,他们的工作有哪些重要节点?完成了哪些任务?取得了哪些成绩?

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完成的第一件任务就是“交接班”——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会师”太空。2022年12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历史首次在轨交接,神十五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十四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了中国空间站钥匙。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任务期间,重点开展了6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二是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三是实施3至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四是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五是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六是开展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神十五飞行乘组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刷新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在四次出舱活动期间,3名航天员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除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让航天员安全到家,快速返回、“精准刹车”技术有了新突破

神舟系列飞船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本次回收任务延续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软硬件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与采用该模式之前相比缩短近20小时。

“凌晨3点就要奔赴东风回收场,在预定落点附近准备返回舱落地前的各项事宜,随时待命,时刻准备。”试验队总体负责人彭华康表示,夜间行驶是本次回收任务的一大挑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在工作管理与流程方面进行优化,反复确认细节,克服自然条件,开展了多次安全培训,围绕返回过程故障、着陆环境异常、处置工序故障三大类故障模式,准备了20多种处置预案,包括返回舱弹道式返回、未脱主伞、无水肼泄漏、返回舱落入水中、气候条件恶劣等,并针对重点环节进行多次单项和综合演练,保障此次返回舱处置任务的圆满完成。

另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以下简称“八院”)消息,八院804所研制的着陆搜寻信标机作为空中和地面搜寻中心的引导,主要完成在正常返回着陆段或应急状态下着陆时,发出信标信号,提供着陆搜寻、海上搜寻和国际救援的示位信息功能,配合返回舱搜救任务实施。着陆搜寻信标机在出现黑障后即开始工作,持续向外发出信标信号,确保在返回舱大约距离地球35公里处、黑障消失时,第一时间重新与地面“确认眼神”,取得联系,给出标位信息。

着陆反推发动机由八院806所研制。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返回舱速度从200米每秒降低到7米每秒。

然而7米每秒这个速度对航天员来说依然非常危险。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并且在着陆的最后一瞬依然有良好的乘坐感受,这需要反推发动机进行着陆前最后一步的安全保障。在返回舱降落到离地面一米左右的时候,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四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开启“精准刹车”,在降落伞减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垂降速度。它们在接收到指令后,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以此来起到减缓落地速度、实现软着陆的目的。

作为“圆梦乘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不仅圆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也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圆梦”答卷。相信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一定会不断为全球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